前言
这是一组1932年伪满时期日本人为长春编制的“新京都市地域制计划图”。这组规划图共有7张,彩色,单张尺寸为67 x 74 厘米,但由于标注。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如此大手笔的城市建设规划与日本侵略者扶持的傀儡政权完全同步的,其思想无非是“对内昭明民心,对外震扬国威”,通过制造繁荣、树立形象来掩盖其侵略他国的罪恶,还有一个深层次的目的是大量地吸引本国移民,以确保其长期占领的需要。
规划图解
第一张规划图名为“新京都市建设计划用余地域分配图及二事业第一次施行区图”。规划图中央红色圆圈处为规划的“大同广场”,其正上方多条横线处为长春火车站。
实际上在此图中,我们可以看到很多路口的圆形交汇,这种大大小小圆形广场+放射状的道路规划思路在这张图中不下十处。
表格按颜色显示区域: 分别是建设计划事业第一次施行区域、公共用地、休闲区、轻工业用地、赛马场、重工业区用地、公园、购物区、军事用地、住宅区、官方用地。
上图是第二张、第三张、第四张规划图,都是名为新京都市地域制计划书(附公园系统),但是分为第一案、第二案、第三案。可以看出三种方案在规划用地使用上略有不同。
但不管哪种方案,这一建设规划中非常注重城市的景观绿化、住宅、交通等建设。但更多考虑的是适应日本移民的生活习惯,提高日本殖民者以及少数伪满统治者的生活质量。
这张图中,不同颜色进行区分,包括官方、学校、营房用地;公园、运动区和其他绿地;商业用地;住宅用地;工业用地;交通用地;未指定区域一一俱全。
下图是第五张和第六张规划图,名为新京都市计划书,两图侧面分别备注有第五图、第四案甲)和第六图、第四案乙,设计时间分别为昭和七年(1932年)十一月三日和十一月十五日,图中并没有图例,看绘制内容应该主要是路网的规划。
下图为第七张规划图,也没有图例和绘制时间,名为“新京都市计划记入图”,原注释中推测大概是表述是公园和运动区(黄色部分)以及道路、官方用地、学校、军营等(红色部分)。
背景资料
长春地方设治始于嘉庆五年(1800年),在今长春以南新立城设置长春厅。但到了道光五年(1825年),又向北迁治所于宽城子。
清末,随着列强的入侵,沙俄、日本等都觊觎于此,俄国宽城子附属地、日本南满铁路附属地相继建成。及至清末民初,开埠通商,修建吉长铁路,长春已经成为吉林“省西门户”。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侵占我国东北三省,加紧了对东北的掠夺和统治。至1932年3月1日起,在日本关东军支持下,“伪满洲国”成立,这时的长春成为了“伪满洲国”的“国都”。此后,长春改名“新京市”,后又更名为“新京特别市”。这时,长春城市的全部活动都在日本操纵控制之下。
“伪满”成立后,日寇从其殖民统治的需要出发,费尽心机地把长春作为区域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的统治中心,集中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进行经营,加大了市区建设“开发”力度,大量增加移民。
根据长春市统计局编著的《奋进的四十年》一书数据显示,1932年时,长春市区中国人口总计为144195人。但这一时期,日本帝国主义也加大了大量迁入日本人的力度,顾万春主编的1999年出版的《长春市志·人口志》中显示:1932年,“长春市区外国人口总计有22843人,其中日本人18380人,其他外国人490人。
人口增加,城市建设规模必然随之扩大。
根据王海梁的《长春古今政区》一书介绍:“1932年只有:‘附属地约5平方千米,商埠地约4平方千米,城内约8平方千米,宽城子约4平方千米,计约21平方千米。”。
根据日本关东军、“满铁”和“伪满”三方炮制的“新京”都市计划,其计划区域为200平方千米,包括近期市街建设区域100平方千米和近郊近邻地建设100平方千米。
整个城市规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规划实施为5年,建设面积20平方千米,容纳人口预计50万人,实际上用时5年半以上,至1937年12月才结束,完成建设面积为21.4平方千米。第二阶段耗时4年多,至1941年底才结束。第三阶段为1941年后的“新京”百万人口计划,为末期工程远期规划。
后来随着日本法西斯的节节战败,苦苦经营了十几年,已经财政捉襟见肘的日本侵略者已无法支撑后续的“国都”建设。(本文原创:史说新传)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