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首页 > 数据 > 正文

绍兴稽山中学,惊喜发现!

来源:腾讯网   发表于: 2023-08-07 18:52:31  

7月31日中午,绍兴市文史研究中心副主任金水福一次探访,发现长40厘米、宽30厘米、厚25厘米的步道石。上面文字与陆游撰文的《绍兴府修学记》碑相符,加之太湖石的上佳质地,他猜测这可能是一块宋代残碑。

这块残碑很快引发了本地文物部门及文史圈的关注,上海师范大学在读书法研究生张逸腾实地探访,查阅资料并请教了多位导师。多位专家一致认为这是宋代的“到代原碑”。


(资料图片)

“不存在”的碑刻

在史书上,这块碑一度很低调。最早辑录《绍兴府修学记》要到清代雍正年间的《浙江通志》卷二百六十一“艺文三”。乾隆《绍兴府志》卷之七十六“金石志二”的记载更详细。里面提到石碑当时保存完好,地址就在府学,也就是现在的稽山中学。到了清中后期的几本知名金石志,不仅有完整记载,还加了一段长长的“情况说明”,讲述了当时陆游已经回家乡隐居,热心于家乡的教育事业的故事。

民国绍兴县志资料记载表明,直到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碑依然是完好存世。但在当代历史学家陈桥驿《绍兴地方文献考录》中的记载《绍兴府修学记》时,此碑已不存。金水福认为,从陈桥驿的记载看,该碑在上世纪80年代初就不见了。再查看本世纪初出版的《绍兴图书馆馆藏地方碑拓选》和《绍兴摩崖碑版集成》,均无收录。金水福猜测,抗日战争前夕该碑依然保存完好,无一残蚀处,这块碑很可能是抗日战争期间被破坏的。

好在,这块碑的拓片保存在北京图书馆,也被收录在《中国历代石刻拓本汇编》等书籍中,还能在国家图书馆网站下载图片。金水福将拓片与残碑实物比对,发现较为一致,无论文字、书法、尺寸、间距、斑点等。他请教了本地金石专家顾海清,提出了“残损斑驳完全符合”的意见,并形成“到代原碑”的初步判断。

拓片与残碑对比。

还有专家指出“不排除清代民国重刻的可能”。张逸腾提出北京图书馆藏《中国历代石刻拓本汇编》中标注的拓片尺寸高157厘米,宽105厘米,高35厘米。而民国二十六年至民国二十八年间出版的《绍兴县志资料第一辑》记载的碑高为八尺七寸(约等于290厘米)这与北京图书馆记载的碑文尺寸不符,有重刻或勘误的嫌疑。

见证越地教育发展

《绍兴府修学记》碑文的名气很大,它由陆游撰文,詹骙书写。它不仅与名人有关,还是越地教育史上的一件重要文物,见证了当时重要学校的迁址。

稽山中学所在地的办学渊源要追溯到北宋嘉祐年间(1056—1063),刁约是当时的大名士,声誉与欧阳修不相上下,他来越州担任知州,修子城、议鉴湖、建越州新学。刁约建越州新学的事迹,在后任知州张伯玉撰文的《越州新学碑》上有记载:“治平元年夏四月丁卯,越州新学成。先时,学舍近市隘嚣,靡宁厥居。嘉祐中,始于州之东南隅得爽燥地,平衍高古,敞然一方,乔木渟水,有泮林之象焉……”

从闹市迁到宽敞优美之地,办学有了新气象。后来,丽水人王信于绍熙元年(1190)十二月担任绍兴府知府,在任上也颇有作为。第二年九月,王信就动手增修学宫并立碑以记,时年67岁的陆游欣然作记。他就把自己的主张表达在《绍兴府修学记》的文字上。

《绍兴府修学记》由陆游撰写,全文七百余字,其中大力提倡应该在绍兴作为东部的知名城市,应该大力开办学校。他写道:“会稽拱行在所,为东诸侯之冠,宜有以宣圣化,倡郡国,而学未称……”同时对知府王信教学先行、肯定祭祀礼仪产生道德教化功能的认知,表示高度赞同,是体现陆游教育思想的代表作之一。

关键词:

上一条:国家电网统筹调配应急抢修力量 全力以赴保障居民用电

下一条:最后一页